一、学科基本情况
所属学院:yl6809永利官网 学科、专业代码:0709 获得授权时间:2011年
二、学科简介
合肥工业大学的地质学专业始建于1945年,学科自创建以来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其中地质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于1981年获得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和构造地质学),1986年获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地质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11年获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目前,合肥工业大学地质学学科设有地质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和构造地质学专业为安徽省重点学科;拥有国家级教学团体、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以及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共建重点实验室等。在教育部组织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本学科在开展地质学研究生教育的高校中排名全国第九。
三、培养标准
1 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地质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开拓进取、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国内外独立从事地质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教学、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具备引领地质学科发展方向、推动学科发展、组织实施相关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工程项目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潜能的行业领军人才。
2 能力和素质要求
(1)政治思想: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综合素养,热爱祖国、崇尚科学、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科研诚信、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素养,严格遵循学术研究伦理和学术规范,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关心各类地质现象和相关的生产实践活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课程学习:具有独立课程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处理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具有扎实的开展野外地质工作能力和较强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能够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并通过地质学科知识的应用或地质学科课题的研究服务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3)学术素养: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兴趣和学术悟性,掌握坚实宽广的地质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善于将地质学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思考问题。通晓学科发展前沿和国际化准则,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科技创新意识,力争拥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组织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和计划执行能力。
(4)科研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或探索与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学术表达和交流能力。能够在学术期刊、学术会议、科研创新活动等平台中以口头或展板形式适当展示自己的研究进展、技术发明和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学术鉴别能力,包括对地质学问题、研究过程和已有成果的评价能力。
四、主要研究方向
地质学学科跨度大,知识涵盖面广,其基本内容可以划分为成岩成矿理论、地球动力学、地球生命起源和演化、地球环境演变等知识体系。依据永利官网办学特色,现设置以下六个研究方向:
(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研究地球的结构、物质组成及其演化成矿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对于指导相关区域地质调查及各类矿产资源找寻等均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际应用意义。
(2)地球化学
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它是地质学与化学、物理学相结合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
(3)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研究各地质时代不同生物群区系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4)构造地质学
研究岩石圈内地质体的形成、形态和变形构造作用的成因机制,及其相互影响、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5)环境地质学
研究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6)地球深部探测与资源预测
研究地球深部信息与重要矿产资源靶区优选的分支学科。
五、学制及学分
地质学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为4年,最长不超过6年,规定总学分不少于17学分、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0个学分。硕博连读研究生学制为5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7年;获批休学创业的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9年。课程学习1年,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2年。
六、课程地图
表1 合肥工业大学地质学一级学科 博士研究生课程地图
课 程 设 置 |
培 养 目 标 |
A |
B |
C |
D |
E |
F |
G |
课程名称 |
培养博士研究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
培养博士研究生开拓进取、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
培养博士研究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 |
培养博士研究生掌握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
培养博士研究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的专业技能 |
培养博士研究生从事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教学、技术工作能力 |
培养博士研究生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综合研究的能力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 |
● |
|
|
● |
● |
● |
英语 |
● |
● |
|
|
● |
● |
● |
统计学在地学中的应用 |
|
|
● |
● |
● |
● |
● |
岩石学与岩石成因 |
|
|
● |
● |
● |
● |
|
成矿理论 |
|
|
● |
● |
● |
● |
|
同位素地球化学 |
|
|
● |
● |
● |
● |
|
岩石圈动力学 |
|
|
● |
● |
● |
● |
|
现代古生物学 |
|
|
● |
● |
● |
● |
|
地球环境演变研究 |
|
|
● |
● |
● |
● |
|
工程水文地质学 |
|
|
● |
● |
● |
● |
|
地质学研究方法 |
|
|
● |
● |
● |
● |
● |
学科前沿专题 |
|
|
● |
● |
● |
● |
● |
二外(日语) |
● |
● |
|
|
● |
● |
● |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
|
|
● |
● |
● |
● |
|
矿床地球化学 |
|
|
● |
● |
● |
● |
|
矿物流体包裹体 |
|
|
● |
● |
● |
● |
|
地球化学热力学 |
|
|
● |
● |
● |
● |
|
高等岩矿测试技术 |
|
|
● |
● |
● |
● |
|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
|
● |
● |
● |
● |
|
古生物学原理 |
|
|
● |
● |
● |
● |
|
碳酸盐岩微相分析 |
|
|
● |
● |
● |
● |
|
综合地层学 |
|
|
● |
● |
● |
● |
|
造山带构造分析 |
|
|
● |
● |
● |
● |
|
构造变形分析 |
|
|
● |
● |
● |
● |
|
断裂构造 |
|
|
● |
● |
● |
● |
|
现代环境地球化学 |
|
|
● |
● |
● |
● |
|
高等岩体力学 |
|
|
● |
● |
● |
● |
|
环境矿物学 |
|
|
● |
● |
● |
● |
|
遥感信息处理及应用 |
|
|
● |
● |
● |
● |
|
资源评价与预测研究 |
|
|
● |
● |
● |
● |
|
开题报告 |
|
● |
|
|
● |
● |
● |
中期考核 |
|
● |
|
|
● |
● |
● |
学术交流 |
|
● |
|
|
● |
● |
● |
实践环节 |
● |
● |
|
|
● |
● |
● |
七、课程关系图
图1 合肥工业大学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关系图
八、实践教学地图
本学科主要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学术交流能力、创新科研工作能力和创新技术工作能力。主要包括
(1)熟练掌握文献检索方法,具有了解学科前沿研究成果和进展的能力。
(2)熟练掌握野外地质调查和研究的工作技能与方法,能够设计野外工作方案,具有独立开展野外地质填图、剖面测制及样品采集和制备的能力。
(3)熟练掌握岩矿鉴定方法,熟悉化石鉴定和地球物理数据解译,掌握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及元素和同位素分析、岩石和矿物微区分析和谱学分析等基本分析测试方法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流程。
(4)熟悉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综合评价方法,具有解决与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和开发有关的各种基础理论课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5)了解项目论证和设计的程序和方法,具有成果分析总结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为了培养上述实践能力主要进行的实践环节的实践教学地图如下:
表2 合肥工业大学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实践教学地图
核心能力课程 |
培 养 目 标 |
课程名称 |
地质调查和观察分析能力 |
样品采集提取和制备能力 |
仪器使用和实验研究能力 |
数据解释和分析研究能力 |
综合研究和报告撰写能力 |
岩石学与岩石成因 |
● |
● |
|
● |
|
成矿理论 |
● |
● |
● |
● |
|
同位素地球化学 |
● |
● |
● |
● |
|
岩石圈动力学 |
● |
● |
● |
|
|
现代古生物学 |
|
● |
● |
● |
|
地球环境演变 |
● |
● |
|
● |
|
工程水文地质学 |
● |
● |
● |
● |
|
地质学研究方法 |
● |
● |
● |
● |
|
科技前沿专题 |
● |
● |
● |
● |
|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
● |
● |
|
● |
|
矿床地球化学 |
● |
|
● |
● |
|
地球化学热力学 |
● |
● |
● |
● |
|
高等岩矿测试技术 |
● |
● |
● |
● |
|
古生物学原理 |
● |
● |
|
● |
|
碳酸盐岩微相分析 |
● |
● |
|
● |
|
造山带构造分析 |
● |
● |
|
● |
|
构造变形分析 |
● |
● |
|
● |
|
现代环境地球化学 |
● |
● |
● |
|
|
高等岩体力学 |
● |
● |
● |
● |
|
遥感信息处理及应用 |
● |
● |
|
● |
|
资源评价与预测研究 |
|
● |
|
● |
|
文献检索训练 |
|
● |
|
● |
● |
仪器分析训练 |
|
|
● |
● |
● |
地质调查训练 |
● |
● |
● |
● |
|
论文写作训练 |
|
|
|
● |
● |
学术交流训练 |
|
|
|
● |
● |
毕业论文 |
● |
● |
● |
● |
● |
九、课程设置方案
表3 合肥工业大学地质学一级学科 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
类别 |
课 程 名 称 |
学时 |
学分 |
考核学期 |
考核性质 |
备注 |
一 |
二 |
三 |
考试 |
考查 |
|
学 位 课 |
公共学位课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36 |
2 |
|
√ |
|
√ |
|
必修 |
英语 |
40 |
2 |
√ |
|
|
√ |
|
统计学在地学中的应用 |
32 |
2 |
√ |
|
|
√ |
|
选修 |
专业学位课 |
岩石学与岩石成因 |
32 |
2 |
√ |
|
|
√ |
|
一级学位课选修 (不少于规定学分) |
成矿理论 |
32 |
2 |
√ |
|
|
√ |
|
同位素地球化学 |
32 |
2 |
√ |
|
|
√ |
|
岩石圈动力学 |
32 |
2 |
√ |
|
|
√ |
|
现代古生物学 |
32 |
2 |
√ |
|
|
√ |
|
地球环境演变研究 |
32 |
2 |
√ |
|
|
√ |
|
工程水文地质学 |
32 |
2 |
√ |
|
|
√ |
|
地质学研究方法 |
32 |
2 |
√ |
|
|
√ |
|
学科前沿专题 |
32 |
2 |
√ |
|
|
|
√ |
非 学 位 课 |
公共课 |
二外(日语) |
40 |
2 |
|
√ |
|
√ |
|
选修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
16 |
1 |
|
√ |
|
|
√ |
人文素养类课程 |
待定 |
|
|
|
|
|
|
知识产权保护 |
16 |
1 |
|
√ |
|
|
√ |
新技术类课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 |
待定 |
|
|
|
|
|
|
专业 选修 课 |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
32 |
2 |
|
√ |
|
√ |
|
矿物学岩石 学矿床学 (不少于规定学分) |
矿床地球化学 |
32 |
2 |
|
√ |
|
√ |
|
矿物流体包裹体 |
32 |
2 |
|
√ |
|
√ |
|
地球化学热力学 |
32 |
2 |
|
√ |
|
√ |
|
地球化学 (不少于规定学分) |
高等岩矿测试技术 |
32 |
2 |
|
√ |
|
√ |
|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32 |
2 |
|
√ |
|
√ |
|
生命起源与演化 |
32 |
2 |
|
√ |
|
√ |
|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不少于规定学分) |
碳酸盐岩微相分析 |
32 |
2 |
|
√ |
|
√ |
|
综合地层学 |
32 |
2 |
|
√ |
|
√ |
|
造山带构造分析 |
32 |
2 |
|
√ |
|
√ |
|
构造地质学 (不少于规定学分) |
构造变形分析 |
32 |
2 |
|
√ |
|
√ |
|
断裂构造 |
32 |
2 |
|
√ |
|
√ |
|
现代环境地球化学 |
32 |
2 |
|
√ |
|
√ |
|
环境地质学 (不少于规定学分) |
高等岩体力学 |
32 |
2 |
|
√ |
|
√ |
|
环境矿物学 |
32 |
2 |
|
√ |
|
√ |
|
遥感信息处理及应用 |
32 |
2 |
|
√ |
|
√ |
|
地球深部探测 与资源预测 (不少于规定学分) |
资源评价与预测研究 |
32 |
2 |
|
√ |
|
√ |
|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
32 |
2 |
|
√ |
|
√ |
|
必修环节 |
开题报告 |
|
1 |
|
√ |
|
|
√ |
计入 总学分 |
中期考核 |
|
1 |
|
|
√ |
|
√ |
学术交流 |
|
1 |
√ |
√ |
√ |
|
√ |
实践环节 |
|
2 |
√ |
√ |
√ |
|
√ |
注:选修课程学分应满足规定最低总学分要求;在职博士研究生助教、助管环节由所在单位根据其工作实践提供相关报告,由导师考核、学院审定,通过方可取得相应学分。
十、必修环节
本着“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勇于创新、锐意进取、迎接挑战”的宗旨,以学术创新为主线,围绕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复杂或前沿科技问题,鼓励自由探索,开展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瞄准国际水平,创新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建立高水平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机制。论文工作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选题、开题报告、制订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中期考核、学位论文预审、学位论文评议、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学位授予等。
1 文献阅读
博士生入学后应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所选定的研究方向和学位论文课题要求,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报告。
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要鼓励博士生选择学科前沿领域或对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开展学位论文工作。
研究课题必须具备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应该强调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省部级以上的重点科研项目等相结合。
2 开题报告
(1)内容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论证;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等内容。
开题报告应在第二学期完成。
(2)开题报告的审核
开题报告的审核由学院组织实施。
博士生的开题报告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学院聘请3―5位相关学科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论证,专家中的博士生导师的比例不低于50%。应同时邀请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督导组的相关专家参加。
博士生在开题报告会上应就所选课题进行详细报告。导师可作必要的解释和说明。专家对课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重点论证,并提出书面论证意见。凡开题报告未能提出创新点的,不予通过。
(3)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按通过、不通过二级评定成绩,该成绩作为博士生“资格考试”的成绩。对“不通过”者允许半年内修改、补充,再次申请开题报告,仍未通过者取消博士生资格。
(4)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专家审议意见、结论需提交到研究生教学管理系统,涉密的论文开题按《合肥工业大学涉密研究生管理办法(试行)》执行。
3中期考核
学位论文的中期考核是加强博士生学位论文工作过程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对博士生学位论文工作的一次阶段性考核。
(1)中期考核时间
学位论文中期考核的时间应在第三学期进行。
(2)中期考核的组织和实施。
中期考核工作由学院组织实施。
博士生必须在中期考核时对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阐述已完成的论文工作内容和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介绍论文发表情况,并制定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下一步论文发表计划和拟发表论文等内容。
博士生的中期考核报告必须在研究生教学管理系统上提交。导师对该生的中期报告给出评语,评语应包括对该生已有工作的评价、计划完成情况,以及对后续工作的估计。
中期考核小组一般应由原开题报告专家论证小组成员组成。考核小组根据博士生的中期考核报告和导师的评价,对博士学位论文的阶段性工作进行评价。
(3)学位论文中期考核结论可分为通过、不通过两档。对于中期考核不合格者,考核小组应提出整改方向,并在半年后再次进行论文中期检查,如仍不合格,则应中断博士生培养。
(4)博士生学位论文中期考核表可在教学管理系统上直接打印,存入本人培养工作袋,备案、存档。
4 论文答辩
执行学校《合肥工业大学授予博士学位工作办法》及学院有关学位论文的规定。
5 学术交流
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参加不少于 10次学术活动,其中本人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并进行正规性的学术报告不少于 1 次;能够使用外语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
6实践环节
注重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应依托科研平台,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科研课题。发表相关学术论文,鼓励博士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申请专利和撰写科研项目申请书,参加各类竞赛和其他创新实践活动。
十一、培养方式与方法
充分发挥导师指导博士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团队作用的培养机制。
强调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应在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中培养博士生的开拓创新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践行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挖掘学生的优势潜能,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借鉴国内外一流高校的做法和经验,鼓励导师针对每名博士研究生成立“导师委员会”(成员3-5名),对学生进行团队培养,更好地培养具有交叉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博士研究生。
十二、学位论文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题目经学院组织相关学科专家论证通过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博士生拟订论文工作计划,包括论文工作各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进行方式、完成期限等。对于科研经费的来源,试验器材的采购和加工计划等应尽早提前考虑并采取必要措施。博士生的科研及其论文工作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指导教师的科研经费。其他要求如下:
(1)博士研究生用于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的时间不得少于3年。
(2)博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重要的创新认识,能反映出作者全面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表明作者具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达到培养方案和授予学位的要求,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者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有关学位论文答辩按照永利官网相关管理办法和要求执行。论文发表执行学校《合肥工业大学学术型研究生授予博士学位工作办法》及学院有关学位论文的规定。
(4)申请博士学位研究生还应具备良好的学术表达和交流能力,并且能够将地质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与地质学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和技术需求。
十三、其他说明
无。